网站首页 / led灯带 / 正文

苗族舞蹈舞台led(苗族舞蹈舞台艺术初期之探索心得体会)

时间:2023-04-29 07:18:26 浏览:

苗戏有什么艺术特色?

苗族的历史悠久,其先祖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蚩尤部落时期。同时,苗族崇拜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、图腾崇拜、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,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、盛行巫术。所有这些,都在苗戏之中得到了具体地表现。

苗戏的舞台服装很有特色,不管什么行当,均以苗族现代服装为基础。但业余剧团与专业剧团,历史剧目与现代剧目之间有一定的差别。专业剧团的戏服,在苗族现代服装的基础上,进行了许多改革,特别是演出历史剧目时,变化更大。

苗戏的服装非常有特色,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服装完全可以用来当作戏服。

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,保持着我国民间的织、绣、挑、染等传统工艺技法,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,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。或者挑中带绣,或者染中带绣,或者织绣结合,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,溢彩流光,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。

从用色上看,苗戏的服装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,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,一般均为红、黑、白、黄、蓝5种。从服装的构图上看,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,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。

苗族人们在表演苗戏的时候还会带上各种各样的首饰。例如头饰,包括银角、银扇、银帽、银围帕、银飘头排、银发簪、银插针、银顶花、银网链、银花梳、银耳环、银童帽饰。

苗族音乐格调古朴,内容丰富。苗族音乐既有刚毅、率直、粗犷、豪放的一类以飞歌为代表,又有柔情、委婉、细腻、深沉的一类。

苗族音乐主要有飞歌、酒歌、游方歌又叫马郎歌、理俗歌、祭祀歌、儿歌等歌声。歌声高亢嘹亮,热情奔放。这些歌曲种类在苗戏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。

酒歌包括大歌、开歌、祭祖歌等。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,苗语称之为吼歌、喊歌、山歌。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,为互表诚意,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。

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,有时也用飞歌。飞歌曲调有挂丁、凯棠、湾水三种。乐曲终止音低。苗族情歌的四声音阶微低,终止音拖腔,强弱起伏,低回婉转,抒情柔和。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,少数为对唱。

苗戏在表演过程中有4种不同的做法,有的用歌剧和歌舞剧手法设计音乐,属于歌剧风格;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,借用戏曲板式节奏变化去创腔,是苗戏走戏曲路子的一种尝试;有的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成山歌剧,在原始民歌基础上,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进行发展,甚至把几支同类型的曲调糅合成一曲,给唱腔赋予新的生命;有的则是采用曲牌连接的结构形式,在唱腔中,结合板式变化的变奏手法来弥补不足。

根据曲调的特色,苗戏艺人们会采用相应的演唱方法。在做功方面,还没有固定的程式,根据剧目题材和演出单位不同,表现形式也不同。

苗戏的过场曲牌,是根据苗族唢呐曲改编的。苗戏的锣鼓点有两种来源,一是用苗族鼓舞、狮舞的锣鼓点为基础,发展成固定的锣鼓经;另一种则是吸收京剧的锣鼓点,略加变化,用地方特色乐器演奏。

苗戏乐队也分文场和武场。文场除了二胡、中胡、扬琴、三弦、笛子等民族乐器之外,还有一些苗族的乐曲。如拉弦乐器“牛角器”,这是苗戏的主奏乐器,音色明亮音域宽广,表现力强。竹唢呐也是苗族的传统乐器,音色明亮,但音域太窄。

武场面的打击乐则有土锣、土钹、包包锣、竹柝等。竹柝很有特点,原是巫师的迷信工具,在苗戏中将它作为板鼓使用。

苗戏的舞台演出语言目前尚未统一,大体上有用苗语、汉语两种形式。专业剧团大多是用汉语,业余剧团演出苗戏,都用当地苗语为舞台语言。

农村业余剧团和演农村生活小戏时,大多是用生活化的表演,专业剧团则较多采用了程式化的表演。他们有的是直接从苗族生活动作中提炼程式,如走路、唱歌、站立等,苗族妇女走路摆手、扭腰的动作很有特色,也搬上了舞台。苗族唱歌有托腮的习惯,因此也就形成了全托、半托、假托3种程式。

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、锦鸡舞、铜鼓舞、木鼓舞、湘西鼓舞。凳舞和古瓢舞等。尤以芦笙舞流传最广,艺人在表演苗戏的同时,也从苗族舞蹈中提炼表演程式,从苗族巫师的动乱中提炼出矮步、垫步等程式;另外也借鉴、吸收汉族戏曲表演程式。

艺人表演过程之中融合苗族巫师的一些步法,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苗戏表演程式。武打表演,业余剧团多以苗族武术为主,如苗拳、苗棍、苗刀。

苗戏以前的剧目剧情单一,程序固定,严格安排在祭祀法事中,仪式化程度较高。新中国成立后,《友蓉伴依》是苗戏产生的标志性剧目。

1955年的广西大苗山县,就是现在的融水苗族自治县,当时的文化馆壮族干部覃桂清根据苗族曲艺“果哈”的唱本《友蓉伴依》改编成同名文学剧本,搬上舞台,参加广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。从此,广西诞生了苗戏这一新的民族剧种。

1956年,根据“果哈”唱本改编的《哈迈》又搬上舞台,参加1957年元月举行的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,获优秀编剧奖,优秀演员一、二、三等奖。《哈迈》由覃桂清改编,李道奇导演,莫清为总艺术顾问。由凤玉英饰哈迈,潘正雄饰米加达,梁锦兴饰古谍。1960年,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《哈迈》剧本单行本。

《哈迈》的剧情是:传说古代天地相通,哈迈的母亲从天上嫁到苗家,按女还舅门的习俗,哈迈应嫁给天上舅父的儿子,哈迈因爱上勤劳后生米加达,所以被舅父骗到天庭后,又设计逃回人间,舅父率众家丁追赶而来,迫使一对情侣投崖殉情。米加达变成甘雨,哈迈化成清泉,造福深山苗寨的乡亲。

苗戏的声腔体系至今尚未形成,处于试验探索阶段,比如用原始苗歌为唱腔的形式等。原始苗歌好处在于简便易行,群众喜爱;不足则是旋律性不强,戏曲特色也不够鲜明。

以苗族民歌为素材,创作新的唱腔,这是专业剧团和部分业余剧团,为了提高苗戏音乐的戏剧性与表现力所作的尝试。1958年,苗戏进入城市演出,一些专业演出团体对唱腔的发展进行的各种尝试。

苗族民间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

苗族民间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哪些种类呢,大家想知道的话就赶紧来看看吧!

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,丰富多样,根据跳舞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、双人、群体鼓舞三类;还可以根据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、对跳鼓、四面鼓、团圆鼓等四类,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,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,精彩纷呈。

单人鼓舞

在苗族区域的单人鼓舞包括男子单人鼓舞和女子单人鼓舞。男子单人

鼓舞一般是男女敲边伴奏,一男子击鼓起舞,手挥步动、粗犷豪放、节奏干脆、激烈有力,苗族人民常用来庆贺节日和丰收。此舞有两种打法,一种是表演者手执鼓槌击鼓;另一种是表演者双手握拳击鼓起舞,又叫徒手鼓舞。女子单人鼓舞是苗区最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,一般在春节及各种其它节日中表演。伴奏者执槌敲边或敲锣伴奏,舞蹈者手拿鼓棒独舞,有时也有人在旁边伴舞。其舞步疾徐有次、双脚轮梭、绞踏清晰,上身亦随肢步而动、腰拧胯动,舞蹈或大方活泼或平稳文雅或奔放开朗等。

双人鼓舞

双人鼓舞可分为男子双人鼓舞和女子双人鼓舞。此两种鼓舞的形式相同,但风格有很大的区别,男的粗犷有力,女的妩媚柔美。双人鼓舞的表演形式自由,舞者可各打一边,也可同打一边,也可一人击鼓一人伴舞,动作左右移动、前后交替,配合协调统一,常在庆丰收和节日表演。

群体鼓舞

苗族将群体鼓舞称为花鼓,因为参加表演的人多。花鼓舞除四人舞、八人舞和男女混合舞等。在民间还有“团圆鼓舞”、“跳年鼓舞”、“调年鼓舞”之俗称。舞者一面击鼓、一面舞蹈。击鼓有手击、槌击两种方式。槌击舞有“美女梳头”、“穿衣整容”、“烧菜煮饭”、“挑花绣朵”、“霸王举鼎”、“古树盘根”、“美女插花”、“英雄背剑”、“挖耳”、“鸟飞”等20多

种舞法;手击舞有“狮子滚球”、“猛虎下山”、“雄鹰展翅”、“鹭鸶伸腿”、“收割打谷”、“锄荷担”、“花朝天开”、“鸡食米”等8种。花鼓有两面鼓、四面鼓之分;花鼓舞以花样繁多取胜。凤凰花鼓,是流行在凤凰县境内的鼓舞,此舞多在各种节日中表演,形式与双人鼓舞类似,即由两人手拿鼓槌,各站一头同时起舞,伴奏者则站在鼓腰击边伴奏。表演者性别不限,可以任意组合。在凤凰县还有一种鼓舞习俗叫“卡罗”,新春时,新郎必须带新娘到岳父家拜年。寨门口就设有卡子,即“卡罗”。进门前,新郎和新娘除对歌以外,还须一起跳一段鼓舞,方能进门,就形成了这种独有的双人鼓舞。此舞要求两人的动作对称,方向一致,风格开朗、愉悦,节奏稳重饱满。

猴儿鼓舞

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似猴子动作为主,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。它别于单、双人鼓舞的`范畴,舞蹈除摹似生产劳动以外,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、抓痒挠腮、戏鼓等动作,样子滑稽、诙谐风趣。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艺,舞姿轻盈敏捷,情绪激扬。此舞既可身穿服猴帽,化妆成猴相表演,也可身着便装,摹拟猴儿状表演。

对跳鼓

对跳鼓又称对鼓,是由两鼓手各站鼓的一头进行相同的对称套路动作的跳鼓表演,此种打法多用于赛鼓或“拦鼓”。表演时本家族的打一头,亲友们打另一头;或本寨的打一头,其他寨的打另一头;或甲方打乙方陪,或乙方打甲方陪。要求甲乙双方动作一致,统一对称和谐。如甲打乙陪,甲方打出什么套路动作,乙方必须跟着打出什么样套路动作;第一局结束后立即进行第二局,即乙打甲陪,乙方打出什么套路动作,甲主又必须跟出什么套路动作。对打双方,倘若其中一方陪打不当便为输,另一方则为胜。因此,对鼓即成为赛鼓式。要求鼓手既精通套路、熟练技术,又必须灵活机智,在传统的隆重聚会的赛鼓中,当棋逢对手之时,一打就是整天或整夜,“通宵达旦”而不肯罢休。

四面鼓舞

此舞流行于吉首市,是一种较特殊的鼓舞形式,它所用的鼓是四面鼓。表演者一般为两男两女,交错分开而立,各人面对各自鼓面起舞。内容一般是反映劳作动作和愉悦心情的,男子打鼓时女的陪衬,反之女的打鼓则男的陪衬,然后,四人穿插绕花舞蹈,动作一致、对称,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喜悦心情。

团圆鼓舞

团圆鼓舞是一种特殊的集体歌舞形式,其特点是将一面大鼓平置于鼓架上,选一人击鼓,众人和着鼓点,围着大鼓起舞,人数越多越好,其动作分大摆、小摆和细摆三种,男的一般跳大摆,站一内圈,女的一般跳小摆和细摆,站在外圈,边跳边唱并夹杂“啊嗬--”的号子声,还可边跳边交换内外圈,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愉悦心情。此舞节奏明显,鼓点可任意反复,动作随鼓点而反复。以腰和手摆为主要动律,有别于其他鼓舞的特征,鼓点明显不同于其他形式的鼓舞。

苗族舞蹈串词

节目:1。系舞蹈队苗族舞蹈《山那边》2。歌曲串烧:10国贸高帆《爱很简单》,10酒管

宋研

《爱你的两个我》,10财管

黄志周朝

《献给明天的赞歌》,09酒管

段胜文

《beautiful》3。茶艺展示4.08旅酒

瞿冬英

舞蹈《重逢的世界》谢谢各位啊啊啊,我很需要这四个节目的串词,麻烦大家帮忙啊~遥远的山那边,给我们一丝神秘,一种期盼,让我们来欣赏浓浓的民族风情,来自山那边的苗族舞蹈。舞姿优美,把我们带入了彩云之南的奇幻美景之中。接下来有请xxxxx四位同学来演绎爱你的两个我是否爱的很简单,让我们听听献给明天的赞歌是否beautiful!大家看了半天,也该累了,欢呼了半天也该渴了,有请我们的同学展示茶艺,我们来品味这淡淡的茶香。饯别以茶代酒,相逢把酒言欢,让我们感受重逢的世界,许下美好的祝愿!写的不太好,见谅吧。刚毕业,好怀念大学时哪些活动啊..........青春不再,lz好好把握吧!

苗朵舞蹈表现的是什么

苗朵舞蹈表现了他们真挚、纯朴的思想情操,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、善、美。

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,人人会唱歌,人人会跳舞,几千年来,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,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。苗族的歌舞,最富有山野味,古朴、粗犷的风格,最能表达他们真挚、纯朴的思想情操,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、善、美。

早在北宋年间,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,在京城引起轰动。《宋史·南蛮曲南蛮传》载:“一人吹瓢笙,如蚊蚋声,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,以足顿地为节。”事实上,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,从它那原始、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,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、恋爱婚姻和生产、生活有关,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,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。

相关如下

苗族文化有着无穷的魅力。种类繁多的舞蹈充分展现了苗族的历史、舞蹈和音乐,将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弘扬出来。苗族的文化、苗族的精神是令人骄傲的,尽管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,历尽艰辛,可他们仍保持着乐观向上、豁达勇敢的精神,正如舞蹈诗中所表现的,山高水长挡不住他们看大海的眼光,抑制不住他们豪情满怀拥抱太阳的凌云壮志。

富有诗化的舞台创意和灵感完全来源于苗族人民的现实生活。舞蹈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,现代舞蹈表现元素的多样化,也体现出了苗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之路。

猜你喜欢:
热门文章
随机文章列表
标签列表